
东莞开放大学前身是创建于1979年的东莞市广播电视大学,2017年9月更名为东莞开放大学,是一所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,面向社会全体成员开展开放教育本科、专科教育的新型高等学校。学校统筹职业教育、高等教育、继续教育协同创新,2019年加挂“广东老年大学东莞学院”牌子,2024年加挂“广东开放大学乡村振兴学院东莞分院”牌子。2024年6月,由市教育局统筹,东莞开放大学负责,面向全市市民开放启动东莞老年教育“云学堂”。目前已形成开放教育、职业教育、社区教育和老年教育多层次多类型融合发展的办学格局。
东莞开放大学校本部占地面积19亩,校舍建筑面积1.3万平方米;东坑分校占地面积21亩,校舍建筑面积1.6万平方米。学校本部现有普通多媒体教室35间,云课室/远程双向交互课室15间,演播室、录播室、微课制作室各1间。学校现有直播大楼1栋,含12间直播室;计算机室5间,可容纳200-250名学生同时使用;现有学术报告厅3间,可满足以“线上线下”同步的方式举行各类培训、会议;现有书法培训室3间,舞蹈室2间,音乐培训室2间,图书馆、乒乓球球馆各1处。
截至目前,学校现有教职工72人,其中高级职称14人(含教授1人,副教授13人),中级职称29人;现有教师43人(含双肩挑),其中高级职称14人,中级职称21人。在职党员39人,教师党员33人。学校有“南粤优秀教师”1名,国家开放大学优秀教师1名、优秀学生工作者1名、优秀班主任3名,省“百姓学习之星”1名,全省开放大学体系优秀教师6名、优秀教育工作者5名,市优秀党务工作者1名,市优秀驻村干部1名,市委教育工委优秀共产党员3名,市优秀教师9名、优秀教育工作者1名。
学校坚持国家开放大学“开放、责任、质量、多样化、国际化”办学理念,秉承“开放、创新、自强、有为”校训精神,确定了“稳规模、强内涵、优服务、拓空间”的发展思路,坚持转型、变革、重构,推动开放大学由“开放教育重要节点”向“市域终身教育体系核心支撑者”,从“互联网+新型高等学校”向“AI+平台型高校”转型,满足市民多元学习需求;强调系统变革,打造适应数智时代的学习型组织,实行可视化的OBE+PDCA闭环工作方式,构建活力有序的内部治理体系机制;着重生态重构,整合资源,构建开放共享的市域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,建设家门口的沉浸式学习体验空间和造市域AI+终身教育共同体。
截至2025年6月,学校学历教育在校生17515人(含中职生1881人);2021年以来共培养毕业生12181人,毕业率达90%,其中48人被评为国家开放大学优秀毕业生,居全省市县开放大学前列。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上,学校行政管理本科生、残奥会盲人柔道冠军李丽青同学担任护旗手,与其他7位护旗手一起,在开幕式上举着鲜艳的五星红旗入场,获《南方》杂志专题报道,并被《人民日报》《学习强国》等媒体转载。2020年以来,累计190余人次在20余个项目获得各级各类“双创”奖项,其中,学生获得中国国际“互联网+”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赛银奖1项,获得“互联网+”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广东省分赛金奖、银奖和铜奖各1项。学校现有国家开放大学本科专业7个、专科6个;广东开放大学本科专业10个,专科7个。
在做优做强学历教育同时,学校积极落实主责主业,非学历教育稳健发展。以广东老年大学东莞学院落户我校为契机,多层次全面开展老年教育。2025年秋季,学校共开设国学、形体礼仪、AI手机视频摄影、乒乓球等8大类25个班次,学员近1000人次;另通过东莞老年教育云学堂等面向全市开展线上办学。此外,学校在社区教育、技能培训等方面持续发力。先后承接市直机关新党员培训、市档案人员岗位培训、东莞律师协会党支部书记培训、市中小学骨干教师美术培训等;与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合作,共建“东莞市退役军人教育培训(实训)基地”,近3年共完成约3000名退役士官全员适应性培训。成立社区教育讲师团、设立党课课题库,与镇街社区学院合作,送教进社区、进企业。2024年6月,莞城东正社区在学校设立“老友学堂”开放大学孵育基地。
近年来,学校先后获得国家和广东省多项荣誉,如连续5年获评广东开放大学中国国际“互联网+”大学生创新创业“优秀组织单位”;2011年获国家开放大学教育信息化创新应用案例比赛三等奖1项、优秀奖1项,位列全国地级市、县基层开放大学首位;“老年学堂”荣获“全国终身学习品牌项目”;全民终身学习系列培训项目被教育部认定为“智慧助老”优质教育培训项目;退役军人全员适应性培训项目被认定为广东省认定为“终身教育品牌项目”;2022年被教育厅认定为广东省“老年大学示范校建设项目”;2021、2022年连续两年被评为广东开放大学体系老年教育、社区教育工作先进单位。
编辑:学校办公室 2025年9月11日